原鄉國族情懷與殖民鄉愁中,在意識形態與政策法律的間隙裡,《綠的海平線》卻安靜地傳遞了,台灣子弟心的底層,那澄澈而真摯的深切吶喊。恰如那道唯有出了外海,才看得見的,綠色海平線一樣……。
導演一步一步帶著觀眾追索問題的核心,其中讓我們看到公務單位的被動、不願主動溝通的心態,看到人與人之間因為缺乏互信而失去共識,看到營造業普遍低價承包草率了事的態度,看到人們的錯誤決策與固守己見讓一件美事淪為爛攤子
《雜菜記》與《黑晝記》, 很像一個實體跟一個影子,講的都是父女關係、一段生命中的長路,但是到了《黑晝記》 她開始意識到,那不只是她跟自己爸爸而已,很多很多的父女其實都在重複這樣的過程跟情感關係。
像「水蜜桃阿嬤」這樣令人遺憾的事件,彷彿見證著一種力量變化,簡單與單一化的行銷推廣做法反過來啃食了影片本身,將影片主旨最終導向了唯一目的,即捐款一途(這與過去將紀錄片視為政治宣傳片使用有著類似的概念)。
我覺得如果你跟人家說自然的奧妙、美妙,也許人家會想要開始了解。比如說現在很多人在騎腳踏車,當他騎車就會發現自然是這麼漂亮,進而也會開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造成的壓力有多大。如果直接跟一個開車的說自然有多漂亮,他不可能聽得下去。
我很好奇,山形影展的觀眾和評審從影像中看到什麼?他們為什麼喜歡這部紀錄片?一對平凡的台灣父女日常生活對他們來講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