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社會,十分避諱提及死亡這個字眼,傳統觀念普遍認為人的生命縱使結束,保留全屍,入土為安,是最好的處理方式,然而卻有人選擇於逝後成為「大體老師」,讓許多莘莘學子透過實作的課程,進而成為一位用心服務、稱職的醫生。陳志漢導演的《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便是一部有關大體老師的紀錄片。
TIDF策展人/影評人林木材回顧2015年台灣紀錄片,本文同時刊載於2016台灣電影年鑑
《山有多高》是部絕對感性的作品,片名除了感念父親的親恩外,也有探索、理解的涵義。表面上觸及的議題是鄉愁、認同、三代人,但更為深層的,是湯湘竹與父親間的愛的表達。
看著劉必稼黝黑的臉龐,似乎這些年的變化他都看在眼裡,有著的辛酸也不願道人,直到他的妻子逝世時才潰堤般的老淚縱橫,直嚷著要回大陸,臉上盡是頓失依靠的茫然,也換來過繼子女們的苦勸與一旁無奈的樣態。
《野球孩子》選擇不譁眾,不煽情,轉以緩慢和細膩、耐心與沉穩的方式,領著我們進入迷人的孩童世界。如此的清新動人,如此的質樸而真誠,說明了導演曾經深深地、仔細嚴肅地去思考自己、攝影機、被拍攝對象之間的「關係」,進而透過理解「關係」的過程,從現實中發現生命的能量和熱情。
這些片子一方面創造極佳的票房成績,然而思考面向、議題選擇、故事發展與拍攝方式都更具備故事性、深度與勇氣。這種類型的院線長片在台灣,反而極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