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完成時間
to

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與災難共存」台灣專題獲熱烈迴響

適逢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30週年,由文化部主辦、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合辦以及國家電影中心協力策劃的「與災難共存」專題(Cinema with Us - Living with Disasters: Documentary Film Practices Over the Years in Taiwan and Japan),特別放映了7部關於921震災與八八風災、延伸至災後重建、身分認同等議題的台灣紀錄片。昨(15日)下午舉辦「與災難共存:台灣與日本影像記錄運動現況」論壇,邀請台、日創作者與專家學者一同探討災難紀錄片的兩地經驗。

山形影展期間日本遭遇今年最強等級颱風哈吉貝,12日晚間放映活動一度取消。台灣與日本一直以來都面臨嚴峻的自然災害考驗、核災威脅,天災更是全體公民必須面對的共同課題,因此本屆的「與災難共存」單元之於兩國別具意義。

入選該單元的7部台灣紀錄片,包括921震災重建黃淑梅導演的《寶島曼波》、莫拉克風災的《給親愛的孩子》與《回家》;同樣也關注莫拉克災民處境的許慧如《鄉關何處》與《大水之後:關於家的十二個短篇》、蔡一峰的《無聲的呼喚》,還有馬躍·比吼以原住民觀點出發的《Kanakanavu的守候》。

黃淑梅導演從2007年到2018年的作品:《寶島曼波》、《給親愛的孩子》、《回家》在山形美術館連續放映,三部作品各有不同面相,但都以人面對災難現場的處境為命題,而且不斷扣問「家」是什麼?黃淑梅導說,從前學校教的是去台灣化的歷史,我們不太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直到921現場看到災難現場,發現經由日本、國民政府執政,台灣整個森林已遭破壞。透過災後重建的過程,我才認識自己的家。

昨晚(15日)登場的「台灣之夜」,現場共計約有150餘人參與,由本屆山形影展參展的台灣影人出席,與各國紀錄片專業者交流,不只強化台、日紀錄片文化交流,也藉由山形影展將台灣紀錄片帶至世界舞台。

山形影展副理事長加藤到開場致詞,今年是山形影展30週年,雖遇到颱風搗亂,但慌亂之中有驚無險,所幸影展順利舉辦。

駐日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王淑芳主任表示,期待這次入圍的台灣作品能有好成績,也希望未來能促成更多台日紀錄片放映交流,因為紀錄片是讓大眾認識台灣人文歷史的最佳管道。

山形市企劃調整部部長伊藤浩之則表示,將繼續促進台、日文化、經濟、地方交流。明年將派遣參訪團至台南,以增進兩地彼此情誼。隨後日華親善協會會長大久保靖彥與現場貴賓一起舉杯,預祝山形影展順利且成功。

酒會上除了山形市文化振興課杉本肇課長、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理事阿部宏慈、日本山形影展代表HATA Ayumi與會致意,也吸引眾多影人參與,如龍男‧以撒克‧凡亞思、江偉華、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團隊、日本電影研究學者張昌彥、法國知名影評人Elise DOMENACH、密西根大學教授亞洲電影Markus NORNES、Cinema Journal宮崎曉美等人出席,不僅相談甚歡,交流互動也相當熱烈。

蘇育賢的《工寮》與許慧如的《臨時工》雙雙入圍「亞洲千波萬波」(New Asian Current)競賽單元。兩部影片在山形影展放映,場場爆滿,現場提問熱烈,廳內映後結束後更移師到場外繼續交流。

許慧如導演提到創作大多源自於她的生命、生活。在映後座談中,許多觀眾最感興趣的是《臨時工》中三位主角近況,許慧如表示其中一位年輕男生後來換了電話,於是失聯了,中年女子則找到一份正職工作,而中年男子仍在做臨時工。另外她也提到正在著手的新片,是關於片中塗鴉男生的故事。

《工寮》的映後觀眾對片中搭建的工寮場景感到好奇,製片廖修慧說,拍攝前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調查,並舉辦工作坊,與演員一同討論劇本,並設定這個工寮是移工逃跑後的聚集地。副導演田倧源則補充,本片像是一場社會實驗,劇組在過程中也與移工形成某種僱傭關係,為「做電影」勞動。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